玉田縣引進食用菌已有30多年的時間,近些年來,隨著食用菌栽培規模的逐步擴大,食用菌病害也日益嚴重,大大影響了食用菌的品質和菇農的效益。
食用菌的病害主要分為競爭性雜菌、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等,其中危害最重的是競爭性雜菌。生產中應遵循以農業預防為主,藥劑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方針。
一、競爭性雜菌防治
競爭性雜菌有細菌、酵母菌、霉菌等9種雜菌,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霉菌。霉菌主要分為綠霉、青霉、毛霉等。霉菌主要防治措施:
1.搞好制種和栽培場所的清潔衛生,加強通風換氣。
2.掌握好空氣濕度和溫度。
3.培養料發酵徹底,搞好培養料的消毒,生產過程中采用無菌操作。
二、主要真菌性病害防治
1.干泡病。做好菇房消毒;培養料和覆土材料應滅菌處理;及時防治蟲害和螨害;一旦發病噴施500倍液多菌靈或500倍液的甲基托布津。
2.白腐病。培養料進行二次發酵;覆土消毒是控制白腐病的關鍵,最好以60℃-70℃蒸汽消毒覆土30分鐘。覆土后和出菇前菌床可噴灑多菌靈、甲基托布津和疣孢凈500-1000倍液防治。
3.軟腐病。主要危害金針菇、平菇等。培養料進行二次發酵;覆土消毒;加強通風換氣,降低土表和空氣濕度;發病后噴施500倍液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鋅。
4.猝倒病。主要危害雙孢菇、平菇等。選擇干燥、無霉變料,減少病菌來源;覆土蒸汽消毒;培養料要高溫發酵和進行后發酵;平菇應低溫發菌和采用發酵料。
三、細菌性病害防治
1.細菌性斑點病。該病可侵染雙孢菇、金針菇、平菇等。空氣濕度宜控制在85%-90%,每次噴水后通風1小時,防止菇蓋表面積水潮濕;發病后及時清除,噴施100-200國際單位的鏈霉素或0.1%克霉靈。
2.黃色單孢桿菌病。該病主要危害雙孢菇。防治要搞好培養料二次發酵和消毒;發病后噴施四環素、青霉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盡量減少溫差和防止低溫,以免菇面凝結水滴。
四、生理性病害
食用菌生理性病害是一種非病原性病害,主要是由于對環境條件(如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操作方法以及化學因子(如農藥化肥、pH值)的不適宜引起的。一旦條件改善,便可恢復正常生長。不同品種的食用菌生理病害也不盡相同,所以在生產中要嚴格遵循食用菌的生理特性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