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持續高溫。在出菇前期,菇棚溫度達到20℃以上,致使菇床水分蒸發和菇體新陳代謝加快,水分及營養供應不上,再加上通氣不良等,可導致小菇蕾因缺乏營養和水分而枯萎死亡。
出菇期應密切注意天氣變化,根據氣溫調控棚溫,加溫通風換氣,嚴防棚內出現高溫。
2、通風不良。菇棚長期通風不良,氧氣不足,二氧化碳濃度過大(大于0.1%),子實體發育的代謝熱不能迅速排除,從而影響子實體的正常發育,造成部分幼菇死亡。如再遇高溫,死菇就更為嚴重。
注意通風換氣,每天2~3次,氣溫高時應在早晚或夜間進行通風。
3、營養不足。(1)培養料中草料多而糞料少,致使氮源不足,碳氮比失去平衡,造成營養不足而死菇。(2)薄料廣種,培養料厚度不足10厘米,在出菇后期會因營養不足而造成死菇。(3)培養料堆制過熟或不足。堆制時間過長、溫度過高(70℃以上)消耗養分;堆制時間不足、料溫未達到60℃,培養料得不到充分分解轉化,均可造成營養不足而死菇。
在配制培養料時,要嚴格按要求進行準備,使碳氮比達到28~30:1,并認真做好培養料的堆制。
4、噴水不當。覆土層沒有及時補水;出菇水或保菇水噴施過量;高溫噴水過多,菇棚濕度達95%以上,氧氣不足,均可使菇蕾死亡。
出菇階段,白色子實體米粒大小時,噴水一定要輕,量要少,霧滴要細,嚴防滲入料內。當子實體長到黃豆大小時,稍微加大噴水量和噴水次數。每次噴水后應立即進行室內風循環,避免噴施關門水。
5、出菇過密且部位過高。第一、二潮菇出菇過密,在采菇時由于震動或機械損傷,會使部分小菇死亡。出菇前若菌絲生長太快,易形成高位菇,在土表形成過密的子實體,由于營養不良和噴水的沖擊,也會使部分小菇死亡。
覆土后應調控溫度,保持土層適宜濕度,促進菌絲向覆土層生長,并使其由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子實體形成部位在粗土層與細土層之間,防止過低或過高。
6、菌絲老化。菌種繁殖代數過多或菌種制作溫度過高、保存不當和保存時間過長,均可造成菌絲退化衰老,生活力下降,菌絲體內養分積累不足而導致菇蕾萎縮死亡。
應選擇優質菌種,創造適宜菌絲生長發育條件,室內清潔衛生、空氣新鮮,及時淘汰被污染的菌種,嚴防高溫培養,菌種不宜長時間保存。
7、酸堿度不適。菌絲生長適宜PH值為6.0~8.0。在出菇期間,覆土層和施用水的PH值在5.0以下、9.0以上都會造成菇蕾死亡。
培制培養料和覆土應按要求進行,噴射時應先測試培養料和覆土的酸堿度,根據測試結果確定噴水的酸堿度,防止過高或過低。
8、病蟲為害。常見病害有銹斑病、干腐病,蟲害有紅蜘蛛、糞蠅等,在生產上要區別對待因病蟲害而引起的死菇現象。防止病蟲害過量施用農藥也會造成死菇。
在管理上堅持"以防為主,藥劑為輔"的綜合防治原則,徹底清除菇棚存在的病源和蟲源,防止病蟲隨培養料帶進菇床,消滅覆土內的病原菌及線蟲等,創造適宜蘑菇生長的環境條件,避免病蟲害發生。病蟲害發生后要及時清除病菇、死菇,并采取藥物進行防止,以防擴大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