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癥狀:食用菌上發生的害蟲,前期發菌階段均以咬食菌絲體為生,后期出菇階段則連子實體一并“通吃”,發生嚴重時,基料表面由白變黃、變褐,甚至成為黑色,表層甚至內部密布害蟲排泄物,子實體基部直至整個菌柄被咬食為海綿狀,甚至菌蓋上也有蟲孔。
另一方面,蟲害可導致某些病害或雜菌的肆虐。如基料表層菌絲消失、蟲類排泄物遍布。引起腐爛后,諸如木霉、根霉等雜菌趁機而入,易產生病害;蟲類咬食子實體導致幼菇(菇蕾)死亡、腐爛,還易吸引外界成蟲進入,蟲體上帶有若干細菌或真菌,在增加害蟲(蟲口)密度的同時,又帶入了大量的病菌,給本來已經受損的食用菌生產“雪上加霜”。
害蟲來源:食用菌栽培生產中,大部分害蟲是以卵的形式進入基料的,其中小部分是產卵于基料內,然后播種,而大多則是播種后產卵的。通過菌種帶幼蟲活體(或活蟲)進入播種階段的概率較小。卵的孵化與基料發菌同步進行,一般情況下肉眼根本無法發現或鑒別;起初幼蟲個體群體均較小,取食菌絲量很小,不容易引起注意,待幼蟲不斷發育長大,并隨著群體的擴大,對菌絲危害較重時,已至第1潮出菇或進入出菇盛期,該階段尚難察覺,直至第二潮菇發生困難,甚至不再出菇,基料表面菌絲消失殆盡、變為褐色時,才發現原來是害蟲作祟,可以說,相當一部分生產者是該階段發現害蟲的。秋冬季節害蟲的另一特點,就是隨著氣溫的逐漸降低,蟲類亦在尋找溫暖的庇護所,基料內比較適合,培養室、栽培棚內溫度也較合適,在找到適當的“住處”之后,迅速繁殖,使害蟲群體急速擴大。
殺滅害蟲的方法:及時發現蟲害并采取措施予以殺滅,應嚴格選擇藥物品種,既注意藥殘問題,又防止發生藥害。初發蟲害密度極小時,使用高效低殘的菊酯類藥物,空中或料表覆土噴霧即可予以殺滅。
中等發生時,將有部分產卵于料內,可將子實體一次性采光,對菇蚊及跳蟲類采用800倍DDV對料表、覆土層噴施,并覆膜3小時~5小時;對螨類蟲害可噴灑1000倍殺螨類藥物,如掃螨特、殺螨醇等,亦經覆膜數小時;對線蟲類采用0.5%甲醛溶液予以重噴,亦須覆膜2小時~4小時。
當料表出現褐色斑塊、菌柄有蟲蛀現象時,已屬重度發生。此時,幼蟲多在料內,噴灑藥物一般無效,可采用磷化鋁“通殺”的措施予以一次性全部殺滅。方法是:將子實體全部采光,菌墻栽培時,使用塑膜覆蓋菌墻,兩邊間隔1米放置一片磷化鋁,快速將塑膜四周用土壓實,約8小時~10小時即可。菌畦栽培方式的殺蟲,參考上述。注意要點:操作要快;覆膜要壓實;撤膜時,應先打開菇棚門、窗及通風口。然后將塑膜掀開,待1小時~2小時后,再將塑膜移了棚外,將磷化鋁廢料小心撿出,予以深埋處理,不可亂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