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病害又稱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生長條件不適宜或環境中有害物質的影響而造成的生長不良現象。這種病害雖無病原物,不會相互傳染,但一旦發生則會造成重大損失。在陜西淳化袋料香菇最常見的生理性病害有菌絲淡化、燒菌(悶堆)、菌棒黃水、菌棒衰敗和畸形菇等。
1 菌絲淡化
1.1 癥狀 菌絲生長稀少,菌棒軟綿無彈性。
1.2 病因 ①滅菌前培養料已經發生霉變,雜菌釋放的抗菌素濃度過高或雜菌的活動改變了培養料的ph值;②培養料選用不合適,如選用未經脫脂處理的針葉樹木屑而導致油脂及萜烯類物質濃度過高,抑制香菇菌絲生長;③過量添加硫酸鎂等化學物質;④缺少某些必需的營養元素。
1.3 預防 選用新鮮優質的培養料,采用合理配方,不隨意添加化學物質;拌料后及時嚴格滅菌,防止酵母菌發酵而改變培養料的ph值。
2 燒菌(悶堆)
2.1 癥狀 培養料發熱、發酸、菌絲死亡。發菌初期和刺孔增氧期間容易發生。
2.2 病因 香菇菌絲的呼吸過程消耗氧氣并釋放熱量,在菌棒高密度堆疊和通風不暢的條件下,積累了釋放的熱量,料溫升高,溫度的升高又促進代謝加速,從而進入一個惡性循環過程,刺孔增氧加速了這個循環過程。當料溫升到33℃以上,氧氣供不應求時,菌種塊表面或內部原有的弱勢菌類一酵母菌在厭氧狀態下,上升為優勢菌類,培養料很快發酵并酸化,香菇菌絲加速死亡。
2.3 預防 及時散堆,疏排菌棒,分批刺孔,加強通風。
3 菌棒黃水
3.1 癥狀 菌瘤不能正常干縮成菌皮,而是溶解成棕黃色的醬水,黃汁流溢之處由表向內腐爛,最后受害部位各種雜菌混發。
3.2 病因 菌瘤內菌絲在高溫或機械損傷等不良環境條件下,自溶成醬液。黃汁的濕度和營養物質有利于青霉或細菌的繁殖為害,引發傳染性病害。
3.3 預防 ①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如v26、v29。②菌棒應堆放在陰涼、通風之處。③刺孔增氧氣溫掌握在20~25℃,輕拿、輕刺、輕放,避免刺傷菌瘤。④用注射器抽去黃汁,減少筒袋內濕度。⑤為害嚴重者,應剝除筒袋,剔除腐殖質,將菌棒在0.05%的撲霉靈溶液中浸泡1 min(分鐘),瀝干后重新套袋,重新刺孔。
4 菌棒衰敗
4.1 癥狀 菌皮堅硬,菌棒內部菌絲殘短無光澤,培養料遇水松散。第1潮菇后,菌棒不能正常收縮,以后無產量。此癥狀在脫袋管理的香菇菌棒中更易發生。
4.2 病因 劣質培養料、不良氣候或管理不善造成后期菌絲生長不良,菌絲殘短,失去粘聯培養料和扭結成菌索、形成原基的能力。
4.3 預防 ①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②選用優質培養料,尤其要堅持使用石膏而不應以碳酸鈣代替,更要避免使用以碳酸鈣摻假的劣質麩皮。③加強后期管理,菌棒入棚后,在較熱的天氣還需加強遮陰、通風散熱,防止后期燒菌。
5 畸形菇
5.1 癥狀 菇體不正常,主要表現為有柄無蓋、菇柄過粗或菇蓋畸形等。
5.2 病因 除部分遺傳原因外,假菇主要由原基形成部位過深,大量養分消耗于菇柄生長或者脫袋時氣溫過高所致。co2等有害氣體濃度過高,或者割袋出菇不及時,造成機械擠壓,是造成菇蓋畸形的主要原因。
5.3 預防 ①選用經嚴格出菇試驗、保持優良種性的菌種。②菇棚的分布與朝向,應充分考慮通風方便,管理上更應加強通風換氣。③第1潮菇的催菇應視品種和菌棒含水量而定,容易出菇的品種提倡自然出菇,不需催蕾。不易出菇的品種或含水量不足的菌棒,通過浸水軟化菌皮,以利出菇,而不應采用注水的辦法。不易出菇但含水充分的菌棒,可結合最后一次刺孔增氧達到催蕾的效果。④常規菇脫袋時間宜在氣溫連續3 d(天)低于16℃時進行。<慶元縣食用菌科研中心 陳俏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