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適合南方熱帶地區栽培的珍稀食用菌——巨大口蘑
黃年來
(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三明365000)
1.前言
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Imai是我國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草原上一種野生的珍稀食用菌,歷來以張家口為集散地,這一帶的野生食用菌,俗稱“口蘑”。河北省科委曾委托河北壩上農科所進行專題研究,但至今未能商品化生產,在我國南方更不可能栽培成功。幸而,在我國南方熱帶地區有另一種珍稀食用菌——巨大口蘑可以人工栽培(注2)
2.學名
巨大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 Massee拉丁學名原意是巨大的口蘑。
*Macrocybe gigantean (Massee) Pegler &Lodge comb. Nov.
異名:Tricholoma lobayense Heim.
異名:Tricholma lobayense Heim.
*商品名:仁王占地(日本),據《1992日本菇類所鑒》;
洛巴口蘑(香港),據張樹庭、卯曉嵐《香港蕈菌1995》;
金福菇(臺灣),據王伯彳散、陳啟楨等《食藥用菇類的培養與應用》1994。
2.2分類地位
巨大口蘑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白蘑科(口蘑科)、白蘑屬(口蘑屬)。
3.形態特征
子實體極大,菌蓋直徑(4)12-32厘米,扁半圓形-平展,后中央稍凹,表面幾乎平滑,米黃色至象牙(白)色,蓋緣強烈內卷,成熟時波曲反卷,菌肉致密,白色,無或有谷粉味。菌褶近彎生,象牙白色,密集,菇蕾的菌褶狹窄,開傘后菌褶寬達2厘米。菌柄12—47×1—3.5厘米(頂端),向下稍粗,基部連成一大叢。表面纖維狀和菌蓋幾乎同色,中實。擔孢子卵形至闊橢圓形,有一個油球。(4)5—7.5×3.5——5微米,菌絲有鎖狀聯合。每年6—10月成群發生于富含有機質的園地和路旁。子實體碩大,菌肉肥嫩,口感極佳,但不宜生食。
分布:非洲、亞洲熱帶地區(印度、孟加拉、中國南方的福建廈門、香港(特區、沙田、馬料水)、臺灣、日本國(群馬縣以南至沖繩縣),生長在甘蔗田或鳳凰木Delonix regia附近肥沃的土壤中。
4.生態習性和生物學特性
4.1巨大口蘑是熱帶地區的一種大型食用菌,生態習性與大多數和樹木共生的菌根菌不同,與多數已人工栽培的木腐菌也不同,是可以人工馴化的腐生菌。菌絲以土壤中半熟腐的牛馬糞、木屑、甘蔗渣等堆肥為營養源。
4.2子實體只發生在高溫季節。一般經常在6月—8月發生,發生時氣溫在24—32℃。但熱帶地區每天氣溫變化很大,即所謂“南洋氣候雖炎熱,一雨成秋便涼爽”。人工栽培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巨大口蘑的這種生態環境,既要高溫,又要高濕,又必須通風,每天短期的陣雨之后,可使土壤保持濕潤,降低土壤溫度,又能排除積水,保持土層的通風透氣。
4.3巨大口蘑菌絲生長周期長,菇蕾(原基)發生量多,密集成叢,互相爭奪養分衰弱的菇蕾相繼萎縮死亡,只有較健壯的原基能繼續發育長大,但子實體生長速度較緩慢,因此不但要求發菌周期要長,積累更多營養物質,而且要求覆土層的含水量較高,空氣中相對濕度要大,若菇蕾表面的蒸發量大于子實體的吸水量就會抑制菌蓋的發育,形成畸形菇。
5.栽培工藝
1990年印度園藝研究所的Girija Ganeshan在西孟加拉用稻草作培養基裝在聚乙烯薄膜袋中栽培巨大口蘑(洛巴口蘑Tricholoma lobayene Heim)獲得成功。栽培方法如下:
5.1用麥芽浸膏瓊脂斜面培養母種。
5.2用谷粒(高梁)培養基生產栽培種。
5.3栽培方法
將新的干稻草切成2-3厘米的小段,浸泡過夜,泡濕稻草扔進開水中,在97℃進行巴斯德滅菌(巴氏消毒)30分鐘,瀝去多余水分,冷卻后在稻草培養料混入2 的高梁粒菌種,播種生的混合料裝入30*60厘米的聚乙烯薄膜袋中,袋子開口端用線扎緊,菌絲從谷粒菌種中長出,并長透稻草培養料,菌種蔓延(發菌期)25-30天,室溫30±2℃。發菌末期整個袋內培養基都變成純白色,在這個階段為了促進原基(菇蕾)分化,必須把塑料袋打開,袋子頂端均勻地蓋上一層消毒過的紅土,否則子實體不會形成。土壤用1.41Kg/cm2(126℃)的蒸汽壓力滅菌30分鐘,冷卻后,覆蓋在長了菌絲的培養料層上,覆土層的厚度為3.5厘米。覆土之后,袋子放在溫度25℃ 。相對濕度80 的菇房中保溫培養15天,在這期間菇蕾會出現,大約每袋叢生5-6個原基,其中1-2個原基發育長大(至成熟)。平均每500克稻草(培養基)產菇150-200克。
由于巨大口蘑栽培工藝簡單,這種較新的食用菌只要不斷探索其栽培方法,在食用菌產業中就會有光明的前景。
巨大口蘑象平菇和香菇一樣,可以曬干和貯藏。因此,這種巨大口蘑的商業性栽培是值得試一試的(特別是在熱帶、亞熱帶的國家試種)。根據日本硫球大學,沖繩縣林業試驗站報道,巨大口蘑栽培工藝如下:
培養基制作:半腐熟的堆肥、麩皮、啤酒渣、木屑、棉籽殼、蔗渣、碳酸鈣等,含水量63 -68 。
高壓滅菌:每袋0.8—1公斤。
高壓滅菌:袋內培養料的溫度達120以上,保持1小時,也可用常壓滅菌(8小時以上)。
冷卻:在清潔處冷卻一個晚上,袋溫降至25 ℃。
接種:表面及接種洞接種。
培養發菌:適宜溫度20—25℃。
袋栽或床栽:培養100—120天后開袋。
覆土:疏松透風,保水力強的消毒過的壤土、泥炭土1.5——2厘米。
管理:溫度20—28 ℃。
采收上市:鮮菇產量150—210克/袋(300克干料)。
注:
1.本文發表于《食用菌》2001年增刊(全國第六屆食用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53—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