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菌種保藏與應用重點實驗室
一、 基本情況
該實驗室于1987年立項開始建設,1990年12月正式驗收;1998年立項進行二期建設,2000年6月通過驗收;2002年進行了三期立項建設。經過十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實驗室已成為具有華南地區優勢與特色的微生物種質資源中心,建成了華南最大的真菌標本館(全國第二)和菌種資源庫,是華南地區的微生物領域中重要的科技創新基地。2000年在廣東省科技廳組織的首次省重點實驗室考核評估中被評為廣東省優秀重點實驗室。在2003年有37個實驗室參加的第二次省重點實驗室考核評估中再次被評為優秀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依托于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始建于1964年,前身為中科院中南真菌研究室,1972年改為現名。現有職工122人,其中高、中級職稱的69人,45歲以下的中青年科研骨干65人,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競爭能力、科技開發實力和善于攻關的優秀人才隊伍。
二、研究成果及學術技術水平
1、研究方向和目標
根據廣東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需求,以及現代微生物技術發展趨勢,按照前瞻性、先進性、應用性的原則,結合依托單位——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的相關科研工作積累和人才等優勢特色,該實驗室的研究方向確定為以下三個方向:
(1)微生物資源多樣性及前期開發研究
微生物資源是生物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微生物資源多樣性及前期開發研究,對社會經濟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這一研究方向屬基礎性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真菌資源研究。主要采集了華南、西南、東北等地的大型真菌標本,部分葉面真菌及蟲囊菌(蟲囊菌的研究則集中了全國90%以上的種類與標本,這些種類也主要發生在南方省區)。該項研究已經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其中被SCI收錄的10多篇,出版科技專著10多本。經過多年的積累,館藏真菌種類2000多種,標本量4萬多號,收藏的種類極具我國南方真菌資源的特色,其中世界上該館獨有的種類多達100多種,國內該館獨有的種類達600多種,在國內外有重要的影響力及不可替代性。
②收集保藏有價值的菌種資源。菌種保藏廣泛地收集、分離和研究國內外的有特色和經濟價值的微生物菌種2500多株,基本覆蓋了環境、工業、農業、分析、食藥用真菌行業各類生產和科研用微生物菌種,其中許多優良菌株的生產性能具有較高水平。
(2)環境微生物及污染物的治理研究
該研究的主要目標是圍繞治理污染的環境生物工程技術中微生物這個核心,從微觀和宏觀兩條主線開展多層次的環境微生物研究開發,為解決我省環境污染治理工作中的關鍵性和共性技術難題做出貢獻。具體發展方向為:
①生物強化技術治理高濃度氨氮和難降解有機物工業廢水的應用研究。研究生物強化技術的新菌種、新工藝、新方法,在水污染治理中重點解決含有高濃度氨氮和難降解有機物的工業廢水、垃圾滲濾液和集約化禽畜養殖廢水等處理中的生物降解和生物脫氮技術難題。
②開發惡臭污染和有毒有害氣體污染的生物除臭方法及產品。為社會提供治理包括生活污水廠、化工廠、禽畜養殖場、垃圾轉運站和固體廢棄物處理廠等各種惡臭源及工業廢氣的高新技術,滿足本省減少污染、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需要。
③環境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的研究。針對提高環境工程微生物的代謝活性的關鍵問題,從微生物的群體、細胞和分子三個水平上大力開展環境工程微生物的分子生態學、微生物的菌種選育、馴化、保藏和降解微生物功能基因的研究。探討影響生物反應器的微生物降解功能活性表達的關鍵因素,為研究和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性治污技術提供可靠的理論基礎。
(3)微生物檢測與診斷及防治
這一研究是針對微生物檢測與診斷及防治中存在的檢測技術抗干擾性差、慢、靈敏度差和缺乏安全高效的無菌防腐劑等四大難題,主要研究目標是:
①研究微生物快速檢測機理。建立抗干擾性能好、檢測速度快、靈敏度高的各類微生物檢測技術,特別是各類有害微生物的抗干擾快速檢測新技術、新方法,研制系列化配套快速檢測試劑盒,制定出相關技術規程,為我國特別是廣東的廣大企業搭建其具有南方優勢和特色的微生物分析檢測高新技術平臺。
②消毒殺菌技術與工業防霉防腐綜合治理技術的研究。探索有害微生物控制的新機制,研制系列化新型消毒殺菌和防霉防腐劑,為廣大企業提供新技術手段,有效地遏制有害微生物對工農業產品的危害。
③對難培養微生物的研究。加強對難培養食源性病毒和致病菌的分子檢測研究,促進我國的檢測與防治技術的水平與國際接軌。
2、研究成果及學術、技術水平
實驗室近三年來承擔國家、省、市及有關廳局科研項目55項,其中國家“863”計劃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省科技攻關項目19項,省成果推廣項目3項,廣州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廣州市科技攻關項目9項,廳局級項目8項;屬基礎研究項目8項,應用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項目45項,試驗發展項目2項。實驗室研究成果斐然,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及學術、技術水平較高的科技創新成果。2000-2002年間,實驗室取得高水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16項,其中通過成果鑒定的11項,結題的5項。經專家評審的11項成果都達到了國內領先以上水平,其中7項國際先進水平(1項部分國際領先、1項部分國際先進)。
項目“中國小煤炱目分類與編志研究”,對國內小煤炱目真菌進行了全面的調查、采集、系統學和分類學研究。該研究成果總體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特別是小煤炱菌超微結構研究為真菌系統學理論提供了新證據,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該成果獲得2002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項目“柚果保險儲藏和深加工研究”,主要從柚果貯藏期的致病微生物入手研究柚果的保鮮,開發出了柚子果肉保鮮劑、柚子整果保鮮劑兩項發明專利。該保鮮劑有效抑制了各種致病菌的危害。該項目通過了廣東省科技廳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2002年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項目“多組織核酸分子膜的前期開發研究”,該成果建立了適應產業化規模的多組織核酸分子膜國產化技術,成功開發出人、小鼠、大鼠等多組織核酸分子膜系列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水平。該項目2002年9月20日通過了廣東省科技廳組織的項目成果鑒定。
(2)六項科技創新成果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2000-2002年間實驗室共有6項成果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其中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其中1項一等獎是主要參加單位之一),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
(3)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實驗室重視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如省科技創新百項工程項目——食用菌產業化示范項目,2003年被推薦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實驗室通過微生物除臭劑的研究,研制了針對垃圾壓縮站的除臭微生物菌劑和自動噴霧裝置;建立和完善了抗干擾微生物培養基主要生產工藝和流程,在抗干擾微生物培養基的主導下實現了產品系列化。這些項目都為地方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服務,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科技創新能力得到加強,學術、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實驗室通過各項研究開發,在國際上首次分離獲得了徹底降解茶堿和交沙霉素的降解菌,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具有高效染料脫色和降解能力的希瓦氏菌屬的菌株”;在國內首次“采用PRC—DGGE技術分析活性污泥中硝化細菌的結構組成,發現人工培養的硝化菌群與自然形態下的差異”;在國內第一個報道“活性污泥中硝化細菌氨氧化酶基因的表達差異”;首次在國內研究成功抗干擾微生物培養基,可排除防腐劑、消毒劑對微生物檢測中的干擾,解決了企業生產中的技術難題,提高產品的質量,保障食品、飲料的安全。
學術論文質量不斷提高。2000-2002年在國內外各種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或宣讀的學術論文141篇,其中用英文發表的23篇,被SCI收錄的9篇。出版科技專著3部,譯著1部(譯1章,校1章)。
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加強,專利申請數量大幅度增加。該實驗室2000-2002年申請專利14項,其中發明專利13項;授權專利5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
三、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三年來,該實驗室多次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所作學術報告和派出科技人員進行科學技術交流、開展科技合作,廣大科技人員及時了解本學科前沿動態,以促進科研工作開展,提高業務水平和科研成果水平。據統計,三年來接待來室訪問交流的國(境)外專家、學者16批次、28人次;派出科技人員參加國際會議、交流訪問的14批次、25人次;達到了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
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實驗室專家小組應邀赴韓國、越南考察交流訪問。吳清平常務副所長、李泰輝研究員、孫國萍研究員和許玫英助理研究員等參加了多個學術研討會,并在大會上作了報告,報告贏得好評。日本第九大制藥企業田邊制藥株式會社創藥研究所大貫哲男博士一行六人對該實驗室進行了訪問,對“從微生物代謝產物中尋找能成為新藥的物質”的可行性進行共同研究。荷蘭國家農科院應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荷蘭歐凱農業和生物技術中心主任朱陽博士與本室領導及科技人員進行學術交流。
國內交流與合作方面,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范云六院士,中國“神州二號”生物科學組首席科學家、云南滇池污染治理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劉永定研究員等訪問了實驗室,對污染物的治理及環境生物技術研究等問題進行了交流。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焦瑞身研究員、國家科技部基礎司張先恩司長、香港中文大學曹宏威博士等到實驗室作學術報告和指導工作。
在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的同時,該實驗室還積極開展國際、國內的科研合作項目。如與越南開展的微生物資源、食品安全和環境微生物等合作研究;與廣西大學、北京大學、中國農科院原子能應用研究所共同申請國家“863”計劃項目“工業廢水中苯酚和苯胺類污染物生物降解工程菌的構建和應用”、與貴州省科學院合作開展微生物資源調查研究,以及與深圳君軒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開展“多組織核酸分子膜的前期開發研究”等。
四、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
實驗室共有固定人員23人,其中研究員6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高級實驗師9人,中級職稱6人,初級職稱2人。建立了一支結構合理、形成梯隊,以中青年為骨干的科技創新研究和科技開發隊伍。在環境微生物學、分析微生物學、資源微生物學等優勢學科中具有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6人,基本滿足實驗室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需要。該實驗室有1人獲得省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人獲得廣東省勞動模范稱號,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學科帶頭人發揮重要作用。實驗室郭俊研究員、吳清平研究員、李泰輝研究員,孫國萍研究員、陳儀本研究員和葉志華研究員等都是實驗室的學術帶頭人。他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中都非常出眾,是實驗室相關學科的帶頭人,并承擔了培養博士和碩士的重要職責。中科院院士、重點實驗室學委會主任朱作言研究員和譚華榮博士以及李榮森教授、美籍華人李先強博士等作為客座教授,不定期地到該室指導研究工作。
2、培養優秀青年。實驗室注重對優秀青年人才的培養,采取正確引導、壓擔子和激勵機制加以培養,對學術思想活躍、有創新精神和開拓精神的優秀青年科技人員委以重任,主持研究項目或擔任室組負責人,在科研第一線鍛煉成長。打破論資排輩,破格提拔有突出成績的年輕科技人員。鼓勵優秀青年科技人員在職攻讀博士、碩士學位,提高業務素質和能力。
3、建立研究生導師群體。現有博士研究生導師2名,碩士研究生導師6名,初步建立了高級人才培養體系。依托有關科研單位和高校招收博士研究生,現招收培養博士研究生5人。現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12人。
4、確定科技人員終身教育制度。派遣科技人員出國留學或作為訪問學者,接受世界先進科學知識和技術,在實驗室建設和科研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派科技人員參加國際和國內各種學術研討會,邀請外國專家來實驗室講學交流,組織本所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和青年科技人員作學術報告等,增強了學術氣氛和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五、科研經費及儀器設備
1、科研經費
實驗室研究課題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家、省、市地方政府和企業。2000-2002年課題經費年增長率65.1%,增長速度達到歷史最佳水平。2000-2002年實驗室橫向收入比1999年平均年增長191.3 %,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實驗室技術開發及成果轉化能力的不斷提高,技術性收入將會有較大幅度提高,自我造血能力將逐步得到加強。
2、儀器設備
實驗室經過1987年、1998年和2002年的建設,科研儀器設備得到很大補充和加強,基本上能滿足科研的需要,該室現有5萬元以上的科研儀器、設備46臺套(其中10萬元以上的20臺套)及中小型儀器設備一大批。各種儀器設備多數利用率較高。這些設備除滿足該室需要外,還對外開放,對外服務共計超過7634小時。部分大型儀器設備參加了由省科技廳和廣州市科技局共同組織的廣州地區大型儀器協作網,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
六、管理水平
1、領導班子
該實驗室領導班子是一個年富力強、專業知識廣博、政策水平高、組織能力強、善于團結廣大科技工作者、并很具凝聚力和戰斗力的領導集體。實驗室主任郭俊研究員是中科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副院長、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具有領導科研機構開展各項工作、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豐富經驗和攻關、協調能力,非常重視重點實驗室的建設。二位副主任曾任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室領導職務,具有豐富的科研管理經驗,而且他們分別是資源微生物學(菌物學)、環境微生物學的學科帶頭人,分管實驗室設置的不同學科,組成一個較為完善的領導集體。學術委員會聘請了5位國內外知名的學者參加其工作,在朱作言院士的領導下,借鑒國內外著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開展科研工作的經驗,把優良的學術作風和先進的技術帶入該實驗室,在實驗室研究方向的把握和前沿課題的開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管理制度
該實驗室重視體制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建設。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實行崗位工資制。實行按崗聘用,制定量化的崗位考核指標,考核從嚴,待遇從優,極大地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除依照廣東省科技廳制定的《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建設與管理辦法》的規定執行外,還根據該室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廣東省菌種保藏選育重點實室管理手冊》。
3、后勤保障體系
為了減輕實驗室負擔,精簡機構,后勤保障由依托單位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承擔,該所具備的后勤保障體系,完全能夠滿足實驗室的需求。現配備一名儀器設備管理人員(主管技師)負責日常實驗設備管理,一名清潔工進行保潔,水電維修由研究所的水電維修工負責。
(實驗室地址:廣州市先烈中路100號 電話:020-8766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