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菌種(株)層出不窮:
這些新菌株大都具有抗逆性強、產量高或品質好等優點,并各有特色。比如平菇新菌株,有的耐高溫,可夏季栽培;有的特別適宜用稻麥草,或特別適宜生料栽培;有的商品性狀特好,菇形、色澤均佳,而且耐貯耐運,等等。香菇、草菇、金針菇等亦有類似情況,已選育出耐高溫香菇、耐低溫草菇、純白金針菇等,可分別適應不同的生產要求和市場需求。育種工作除傳統技術外,一些高校和研究所已采用了原生質體融合等多項現代生物技術。
久負盛名、被譽為“仙草”的靈芝,已形成商品化栽培;曾以黃金論價的竹蓀,亦已馴化成功,并普及了栽培技術;產于高寒地帶的冬蟲夏草,人工栽培技術亦有突破,其近緣種蛹蟲草已栽培成功;其它如灰樹花、雞腿蘑等,栽培技術已可普及。
一些國外的珍稀品種,已陸續引進國內并栽培成功,如杏鮑菇、姬松茸、大球蓋菇、虎奶菇等。這幾種菇都具有極高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不久將在我國食用菌生產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消毒滅菌方法翻新:
接種和培養環境的消毒滅菌,以前常用甲醛加高錳酸鉀或用硫磺進行蒸薰,現在多已采用新型消毒劑或臭氧發生器等新技術,既保證了殺菌效果,又防止了對人體的不利影響。對培養料的消毒滅菌,雖然仍以高溫滅菌為主,但方法上有所改進,或降低了設備投資,或簡化了操作要求,如移動式蒸汽爐和塑料包滅菌法等。防霉新藥劑和發酵技術的普遍采用,則在一些方面代替了高溫消毒,或者強化了高溫滅菌的效果,同時還有利于食用菌對基質的分解利用。采用生物農藥和低殘留農藥防治食用菌的病蟲害,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栽培原料種類拓寬:
食用菌的傳統栽培原料是椴木,隨著木屑的代用成功和生產規模的迅速擴大,致使菇區的林木資源過度消耗,甚至到了枯竟的程度;隨后棉籽殼的成軾代用和大量使用,又使棉籽殼的價格居高不下,增加了食用菌生產的成本。于是,新的原料相繼是到開發利用,如稻麥草、玉米秸和玉米芯、棉花桿、稻侶殼、酒糟、甘蔗渣等農副產品下腳料,以及專門開發中植的種種菌草等。雖然這些原料大多要進地處理和調配,但它們價格低廉,隨處可得,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對它們的開發利用,是食用菌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四、生化手段廣泛采用:
隨著對食用菌生理生化研究的深入,在生產中廣泛采用了各種行之有效的生化手段,不僅使產量提高了10%至100%以上,還有效地提高了菇的內外品質。主要手段是應用了下列幾種類型的藥劑:1.激素類,如三十烷醇、赤霉素、豐鮮寶等;2.養料類,如磷酸二氫鉀、微量元素、稀土等;3.復合營養素,如各種生長素、增產素、菇壯素等;4.復合微生物制劑,如酵素菌、EM菌等;5.定向培育特種菇類的化合物,如硒鹽、鍺鹽、鋅鹽等;6.具特殊作用的物質,如保水劑、供氧劑等。另外,還采用了磁(磁化水或磁場)、電(電流或電場)、光(有色光)、聲(音樂)和機械振動等物理手段。以上方法,有的還在試驗中。
五、栽培區域不斷擴大:
我國食用菌最主要的產區是東南沿海的閩、浙一帶,但多來大規模栽培食用菌,林木資源已近枯竭;而且由于溫度偏高,致使優質菇的比例偏低,影響了在國際市場的售價。有關部門及時提出“南菇北移”的戰略,一系列有關的技術問題(如適宜菌株、栽培季節、栽培模式等),也在各地科技人員的努力下得到解決,一批食用菌新基地在河南、山東、河北、遼寧、黑龍江等省迅速崛起,北方的其它省區也有了一定的生產規模。這對我國食用菌生產的持續發展和國際市場的進一步開拓,以及大力發展北方的高效農業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六、栽培模式百花齊放:
發源于福建古田的袋栽香菇,其基本模式經過10多年的推廣和改進,已演變為各地的多種新模式,如浙江慶元的高層棚架香菇、河南泌陽的小棚大袋香菇和西峽的雙棚中袋香菇、河北的日光溫室香菇、遼寧的生料地栽香菇等。平菇栽培亦由原來畦栽和床載,發展為大、中袋栽培,墻式栽培,覆土栽培,菇菜、菇糧立體高效栽培等。木耳、金針菇、蘑菇、草菇、靈芝等種類,也都現出現了各具特色的栽培柳暗花明式。這些不同模式,因地制宜,都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七、向專業化、產業化發展:
傳統的食用菌生產,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現在則向專業化和產業化發展,技術革新和經營格局也向專業化和產業化傾斜。如各個生產環節都研制出了提高效率的專為機械,其綜農業領域的技術和設備也運用到了食用菌生產上,在不同環節還出現了明顯的專業分工。當然,我國畢竟是發展中國家,還不能與發達國家的工廠化、自動化相比,但各地都出現了一些食用菌專業村、專業鄉甚至專業縣,也出現了頗具規模和實力的食用菌工廠或公司,成為我國食用菌專業化和產業化的先行者。
八、注重初加工和深加工:
為有利于食用菌的鮮銷和增值,特別是異地鮮銷和出口,食用菌保鮮技術獲得了長足發展,由單純鹽漬發展到冷藏、速凍、氣調保鮮、負離子保鮮、化學保鮮等。干制也由依靠日曬,改為采用機械熱風干燥、紅外干燥等新技術,大大提高了產品的質量檔凈。
食用菌既是優良的營養食品,又是獨特的保健食品,用食用菌做原料,可以生產多種深加工產品。如食用菌小食品、調味品、飲料、保健品、美容品和藥品等。這里值得一提的是食用菌多糖的研究和加工,目前香菇多糖、靈芝多糖等一些種類,已形成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制劑,其中有的品種已取代了同類進口藥品,有的則在國際市場占有了一席之地。
以上僅就食用菌生產在各個方面的進展作了簡略介紹,因篇幅所限,不能詳細講述,如讀者想進一步了解,請查閱有關書刊資料或向食用菌專業人員咨詢。
――摘編自溫魯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