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云南頻道9月14日電(王研)通常的食用菌栽培主要以闊葉樹、麩皮和米糠為培養料,中國研究出的菌草技術卻能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促進菌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該技術被國家科技部列為"十五"國家級星火重點項目,已在32個省(市)的363個縣(市)傳播,并向著企業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菌草技術是利用世界各地資源極為豐富的野生和人工栽培的菌草代替林木、麩皮和米糠來栽培食用菌,并利用其廢菌料生產菌體蛋白飼料和菌物肥料的綜合技術。應用這項技術發展菌草業具有諸多優點。首先是生態效益好,20世紀80年代前食用菌主要培養原料來自闊葉樹,由于闊葉樹資源緊缺、培植周期長、不易人工栽培等特點,造成了食用菌生產與林業生態平衡之間的"菌林矛盾",菌業發展也因受到原料缺乏的制約難以持續發展,菌草技術則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一矛盾,它不受林木資源制約,且種植菌草有利于保持水土、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
福建農林大學菌草研究所研究人員林占縟漲霸誒ッ鞒魷中國食用菌產業研討會時透露,20年來,中國的菌草技術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和進展。目前已篩選出適用于栽培食用菌的優質菌草37種,適用菌草栽培的食用菌45種;通過測試確認了用菌草栽培的食用菌蛋白質、脂肪及氮、磷、鈣、鉀等主要營養物質含量均高于用雜木屑和段木栽培食用菌的含量;研究了菌草技術的應用適應性;在荒漠化地區發展菌草業獲得成功等等。此外還開展了菌草栽培食用菌營養調節劑的研究、菌草栽培香菇品質的研究、菌草靈芝飼料添加劑的研究等等。
林占緇貢硎荊為適應菌草科學研究的需要,福建省政府決定撥專款在福建農林大學菌草研究所建立福建省菌草科學實驗室,并在該實驗室內建立菌草草種資源庫和菌草食用菌的種質資源庫。今后將圍繞菌草業發展的需要,開展菌草科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