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菇期對溫度的要求。雞腿菇子實體形成與溫度關系很大,自然溫度低于8℃或高于30℃,子實體均不易形成,16-24℃子實體發生數量很多,產量最高。溫度偏低,子實體生長慢,但菌蓋大且厚,柄短結實,個體肥大粗壯,品質優良,菌蓋變小、變薄,品質降低,極易開傘自溶。因此,出菇期自然溫度控制在10-28℃之間為宜,遇到高溫或低溫天氣,一定要做好降溫或升溫工作。
二、水分管理技術。能否獲得雞腿菇的優質高產,除了調控好溫度外,水分管理的一個方面是噴水技術。床面覆土后,應在2-3天內分多次將土層水分逐步調濕,含水量達到18%左右。標準是土粒無白芯,手握成團,觸地能散,不粘手為宜,使菌絲能迅速伸入土層,并在土層中生長。以后則結合溫度、土層含水量和菌絲生長的情況,采用輕噴勤噴的方法補充水分,保持土層呈濕潤狀態。約經10-15天,床面子實體原基大量形成后,噴水量也應逐漸加大,滿足子實體生長發育對水分的需要。隨著子實體的生長發育和膨大,每天每平方米噴水量應達到2000-2500毫升。一潮菇結束后,停水2-3天,以利菌絲恢復生長,下一潮菇長出后,又逐步加大噴水量周而復始的進行管理。另一方面則是對空氣濕度的管理。出菇期菇房或菇棚內的空氣中相對濕度一定達到90%-95%,如果空氣濕度低,子實體鱗片增多,菇體無光澤,菇體組織疏松,重量也輕,將嚴重影響產量和質量。水分管理的原則概括起來為:“噴結菇水要多,出菇水要穩,轉潮水要重,維持水要補,空氣水要勤”。
三、通風管理。雞腿菇也是一種好氣菌,在生理活動中的呼吸作用也十分旺盛,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雞腿菇的通風管理與其它菇類有所不同,通風量不宜太強,否則,菇體表面的鱗片明顯增多,影響商品外觀。床面噴水時一定要大通風,噴水結束后,也不能急于關閉門窗,至少要待1小時左右再關閉和覆膜。溫度較高時,菇房的門窗、大棚或小拱棚的兩頭均應掛上濕草簾后通風,盡量保持菇房內有一個較高的環境濕度。陰雨天,空氣濕度高,可適當延長通風時間。總的原則是,既要保持菇房內空氣新鮮,氧氣充足,又要防止小氣候環境在短時間內發生較激烈的變化。使小環境處于相對穩定狀態,有利于子實體的正常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