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目前食用菌生產的收縮、市場的低迷新局面,與大家討論一下生產中如何給自己輸入并強化新概念,達到高效生產的目的。
建議一:營養均衡 原輔材料在使用前,應趁晴好天氣時予以暴曬處理。若發現原料霉變結塊,要進行打碎、暴曬或滅菌后再進行熟料栽培。由于原料中的營養損失較多,故應在配料時適當予以補充,使基料營養全面、豐富而且均衡,菌絲更具備抗雜抗病能力,生物量大幅度增加,才能達到理想的出菇狀態。一般可采用三維精素(拌料型)來調配,基本用量為每250千克原料使用120克三維精素。
建議二:預防為主 盡管菇農生產前期已經按常規對菇棚進行了消殺,但在發菌期間,菇農或管理人員進出棚室,或管理中不斷通風等操作,仍會有新的雜菌或病原菌進到棚內。因此,發生病菌侵染的危險依然存在。所以,預防工作千萬不能有松懈。 一般可使用百病傻300倍液-500倍液和賽百200倍液-300倍液,間隔3天-7天交替進行噴灑,主要用藥部位是墻體、地面通風口、門口等處。同時不要忽略發菌中的菌袋,空中可予少量噴霧。
建議三:環境消殺
播種后的菌袋一般在菇棚直接發菌,尤其是老菇棚,棚內棚外都存有或潛伏著大量雜菌、病原菌,很多菇農忙于播種生產,加上防范意識、預防概念欠缺,往往就忽視了對菇棚的消殺處理。結果就會造成菌袋大面積污染,有時甚至出現難以挽救的損失。 具體環境消殺的處理辦法是,將菇棚予以修整,揭掉草苫等覆蓋物,修補或更換棚膜后,地毯式噴灑賽百300倍溶液,并按800倍濃度噴施辛硫磷或毒辛藥物,然后密閉菇棚,暴曬2天-3天,再進行重復用藥一次。密閉2天后打開通風,接著按每平方米地面0.25千克用量均勻撒布石灰粉,之后即可將播種后的菌袋移入進行發菌。
建議四:病菌處理
首先,密切觀察菌種、菌袋生長期間病害發生情況。 其次,堅持剔雜。將染雜及疑似雜菌的問題菌種和菌袋剔出,另行處理,不得馬虎。 再次,初污染及時用藥。整個發菌期間,除了藥物預防病原菌外,還應密切觀察雜菌病害的“動向”,發現初始污染,立即予以徹底殺滅處理,不留后患。以前,有的菇民心存僥幸,將染病菌袋帶離棚外一扔了事。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已經染病的菌袋既污染環境、又形成新的污染源,使得來年的食用菌生產難以繼續,不符合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求。因此,正確的做法是,使用賽百等藥物,按照說明兌配藥液,涂刷污染斑塊,或者直接對雜菌病害處撒施藥粉,將雜菌病害等徹底殺滅,以絕后患。 最后,出菇管理期間不要使用任何藥物。蘑菇出菇期間對藥物敏感,在此期間一定不要使用任何藥物,特別是不能對子實體噴灑化學藥物或激素等,以保證蘑菇食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