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栽培周期長
香菇栽培周期約160 天,其中菌絲培養階段(包括轉色)為120 天(培養時間少于120 天,頭潮菇畸形率高),出菇階段40天(采收2潮,隨后幾潮,在自然季節時,可置于室外建棚栽培),是目前所有工廠化栽培菌類中栽培周期最長的。全年復種指數較低,資金周轉緩慢的品種。
(二)難以穩定地同步實現菌棒轉色
轉色是香菇代料栽培的極重要環節,是菌棒表層菌絲內多酚氧化酶氧化“褐變”的結果,在菌棒的表面形成具有一定韌性的褐色菌膜,代替椴木樹皮,起保濕作用;否則將出菇困難。
香菇轉色需要充足氧氣和散射光,自然季節性栽培,菇棚需要有“三分陽,七分陰”,“花花細雨淋得入”,才能制造出褐色的“人造樹皮”。在室內進行工廠化周年栽培,難以滿足這種轉色條件,轉色穩定性、同步性相當差。這是香菇工廠化栽培的難點之一。
日本部分工廠化栽培企業也是在適宜的季節里進行工廠化栽培,將生理成熟的菌床置入屋檐下或在室外建棚進行轉色,足見光線、氧氣對轉色的重要性。這種移動式做法也費時,費工。
(三)不定點出菇
香菇出菇不定點、分批次,第一潮菇產量僅占總采收量的25%~33%,明顯不同于金針菇、杏鮑菇等的僅一次采收就達到總產量的80%,無法一次性采收結束。采收同等重量菇,香菇所耗工時是金針菇的12倍、杏鮑菇的8倍,企業采收成本高。采用全脫袋栽培模式有時會爆發出菇,出菇數量雖然增加,但菌床營養供應分散,菇蓋偏薄、偏小。為了保證鮮菇的品質,使鮮菇直徑達到3.5 厘米以上,只能分次采收。
(四)菌床補水困難
香菇菌床培養階段失水率約1.5%,出菇階段因不同菌床的表面積不同,失水率不同。而香菇好氧,出菇階段二氧化碳體積濃度須控制在0.12%以下,所需通風量大,必然增加菌床失水量。國內曾采用涂蠟、保水膜等措施保水,但由于物質殘留,食品安全不允許,因此,依然采取注水方式補水。日、韓工廠化栽培采用浸泡工藝,但費時費工。
(五)優質菇和普通鮮菇的售價拉不開
工廠化栽培要依靠電力和設備,我國電費在生產成本中占40%以上,與日本、韓國的低電價相比, 成本過高,所獲得的利潤低。國內鮮菇的價格低迷,每千克批發價僅在7(冬季)~15 元(夏季)之間波動,平均價格每千克10元,仍占普通消費者可支配收入的2.5%,而日本批發市場的鮮香菇價格相當于每千克70元人民幣。國內鮮香菇市場比較飽和,低價才是硬道理。優質香菇與統菇的價位難拉開,降低了香菇工廠化開發的意義。
(六)適度規模嘗試性開發
香菇工廠化栽培工藝還沒有成熟,還需不斷改進,只能夠進行適度規模嘗試。此外,香菇采收后的后熟發熱現象十分嚴重,在非冷藏情況下,數小時內,品質不斷下降。國內現階段冷鏈運輸不完善,難以保證鮮香菇產品的貨架品質。因此,只適合在省會城市周邊中高海拔地區進行適度開發性栽培。近期有采用雙棚結構,在光伏板下種植香菇的試驗取得成功,但只是在栽培季節進行。而一般的光伏園區面積有數百畝(1 畝≈667 平方米)之大,全部種植香菇,木屑資源、勞動力、運輸成本、管理成本都是大問題。大面積光伏棚下季節性種香菇,結局必然難能樂觀。
五、結語
上述原因特別是企業設備重復利用指數過低,目前技術尚無法做到周年重復流水線生產,投資回收期長,投入產出比偏低,使得企業難以生存。現有已知的所謂香菇工廠化,也多是商業噱頭,或僅是菌棒(包)制作中心,集中制作菌棒(包)分散給農戶栽培而已,離真正的香菇工廠化栽培有相當大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