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鮑菇是我國近幾年新發展起來的食用菌種類之一,由于其生產周期短、見效快,效益相對較高,在農村種植結構調整中非常受歡迎,種植面積在不斷擴大。杏鮑菇其栽培技術尚未普及,在生產中遇見的一些問題,常常會給生產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必須給予注意。下面僅就生產中遇見的問題及其發生的原因和大家交流一下。
1、菌袋在發菌過程中大部分發生污染,嚴重時全軍覆沒
造成大部分菌袋污染的直接原因是滅菌不徹底。在適宜的水分、溫度條件下,菌袋內沒有殺死的雜菌開始繁殖,開始是星星點點分布在菌袋上,后來擴展成片,損失已不可避免。導致滅菌不徹底的原因有:
(1)拌料時培養料沒有吸透水,料內有生心,尤其是木屑、玉米芯等質地較硬的培養料易發生這種情況。
(2)在滅菌過程中沒有排盡冷空氣,滅菌鍋(罐)中始終被冷空氣占據一隅,導致沒有良好的熱循環。
(3)滅菌時間不足,或在滅菌過程中出現停火斷氣,或滅菌鍋(罐)內菌袋擺放過多過緊,也會發生滅菌不徹底的問題。
2、發菌階段菌絲生長特別緩慢,導致發菌期延長
(1)菌種活力弱。購買菌種一定到有生產資質的單位購買。菌種菌齡適宜(一般30~40天),菌絲潔白、濃密、粗壯,表明生命力強。
(2)菌袋裝料過緊或含水量過高(大于65%),菌袋內由于沒有充足的氧氣,抑制了菌絲的生長速度。
(3)發菌環境的溫度過低(小于20℃),且通風不良,或者培養料的酸堿度(pH值7左右)不適宜,也會造成發菌緩慢。
3、發菌階段,菌絲尚未發滿便出菇
抑制或不利于營養生長的逆境條件,會使生物過早地轉向生技生長,以延續種族,是所有生物的共性。杏鮑菇也是如此。由于發菌溫度過低(遠小于20℃),栽培袋內濕度過大(遠大于65%),加上光線刺激等不利于菌絲生長的條件,使菌袋在菌絲沒有發滿便開始出菇。這種現象一般在冬季生產時容易發生。
4、菌袋側面出菇,且多畸形
在滅菌過程中,菌袋相互擠壓,圓形的菌袋變形,致使栽培料和菌袋之間產生空隙,為菌絲擰結提供了空氣和空間。再加上低溫、光照刺激和機械刺激(如倒珠),使菌袋側面的菌絲擰結形成原基,發育成子實體。由于塑料袋的限制,這種菇全部為崎形。發生這種情況,應及時對菇蓄進行捏壓,使其停止生長,以免造成更多的營養浪費。
5、子實體長的很多,但大部分長不大,商品率低
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沒有進行疏菇蕾。原基分化后,在菌袋兩側長出很多小菇蕾,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但由于營養和空間的限制,這些菇蓄大部分不能長成商品菇。所以必須及時進行疏蕾,以免浪費更多的營養。疏蓄的原則是在菇蕾剛形成時,選位置好、菇形正、大小相近的菇蕾,每面留4~6個,子實體長至2厘米左右時,再進行一次優選,每面留2~4個。這樣,便能保證較高的商品率了。
6、在出菇時,菌絲突然旺長,菌袋兩端、子實體長上滿白色菌絲,子實體從菌蓋中間開始葬縮,嚴重時子實體黃化死亡。
這是菇棚內溫度突然升高所致。在出菇階段,菌絲、子實體都在生長。在正常情況下,這兩種生長達到動態平衡。決定這一平衡的關健因素是溫度。相對較高的溫度有利于菌絲生長,而相對較低的溫度有利于原基的分化。突然升溫,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使營養生長即菌絲生長占了優勢。在營養、水分一定的情況下,供給菌絲生長的營養、水分多,供給子實體的營養、水分就少了,嚴重時子實體營養倒流,在外觀上表現出子實體萎縮,甚至枯黃死亡。
7、菌蓋長瘤
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冬季生產中,原因是低溫。杏鮑菇生長發育的極限溫度是10℃,冬季夜間長期低于10℃的溫度,造成菌蓋內外層細胞伸長失調,形成瘤狀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