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樹花常見的生理性病害有很多,下面簡單介紹其中的三種:
1、不能形成原基或原基形成很慢
①病狀:發菌階段,菌絲長滿袋數日后,表面菌絲細弱不見原基形成,菌袋表面形成干黃的厚菌皮,有黃色或棕色的液體,出菇階段,轉入仿生栽培后,60~70天不見原基出現。
②病因:主要病因是菌種過弱或嚴重老化,培養料質量過差、營養貧乏。后期培養室光線過暗、通風不良。菌袋在發菌室內停放的時間過長,室內空氣干燥,菌袋內含水量過高,棉塞過緊。菌袋轉入栽培管理的季節過早,平均氣溫低于20℃。覆蓋物過厚,超過1.5厘米。菌袋表面干枯老化形成較厚的菌皮面無原基。機械損傷嚴重,原有的原基嚴重受損。管理不當,塑料布蓋得過嚴,前期階段水分過大,覆蓋物粘滯,通風透氣不足。
③防治方法:選擇生長旺盛,抗逆性強的2~3代菌株,選擇適宜的培養料配方,如以栗木木屑和棉籽皮為主的配方。調整pH值為5.5~6.5。發菌室后期加大空氣濕度至60%左右。去掉部分遮光物,增強光照強度,每日增加通風2小時,降低室內溫度至20~24℃。對積有黃褐色液體的菌袋,倒控出袋內液體放于通風處。在80%以上菌袋出現原基時,立即轉入出菇栽培管理。 選擇最佳栽培時期,以4月至5月底進行栽培較好,覆蓋物厚度為1~1.5厘米:栽培時把菌袋表面干枯變黃的菌皮去掉;盡量減少機械損傷,保護原有原基;掌握全面技術進行綜合防治,在整個生產管理過程中嚴格各項技術指標進行操作,使其達到最佳出菇環境。
2、原基干枯或腐爛
①病狀:原基表面沒有無色透明的營養水珠,沒有灰白色的長生點,表面干燥,生長停滯、變黃、變軟、腐爛,或形成凸凹不平的老蚧皮樣。
②病因:水分不足,原基形成后空氣濕度不夠,表面失水干枯,通風不暢,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抑制了原基的形成和分化,溫、濕差過大,光照強度大、時間長,原基受灼烤干枯死亡。
③防治方法:原基露出覆蓋物后,把小棚內的空氣相對濕度由原來的70%左右提高到85%以上,分化出小枝葉后提高到90%以上。原基階段要求每天噴2~3次霧狀水,盡量保護原基。相應調整通風孔的大小,并在早晚隨著噴水可進行全面通風各一小時,溫度控制在17~26℃以內,棚內溫度絕對不能超過30℃,超過就要向棚內外噴水,加大通風孔進行降溫。在整個出菇管理過程中都不能有強光直射,原基階段更為重要。原基沒分化以前用較弱的輻射光,原基開始分化以后用7分陰3分陽的散射光,保證原基和成菇表面的灰黑色或灰白色。
3、“小老菇”
①病狀:菇體過小,多為白色,生長相當遲緩,有的長出3~5個葉片,其邊緣、內側或背側形成很多縱行菌管層,葉片下垂增厚,邊鈍圓,呈現一種嚴重老化的現象,故稱為“小老菇”。這種現象在5~7月份高溫季節栽培時較多見。
②病因:高溫時節栽培,一般栽后3~7天呈現原基并迅速分化。這類菇體是從原有原基上分化而來,菇體生長較快,加快成熟。若營養供應不及時,通風不良,菇體缺氧,較早成熟菇采摘不及時,都會形成小老菇。
③防治方法:降低菇棚氣溫,加強通風,在保證正常的溫度、濕度、光照的基礎上,盡量延長通風時間和通風量。適時采摘,一般不論菇體大小,只要葉片的邊緣沒有了灰白色的生長點,葉片背側有一半以上面積有針尖大小的多孔層出現,葉片分化較完全,葉面吸水能力減弱,即可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