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
靈芝是中醫藥學寶庫中的珍品。自古以來流傳著許多關于靈芝的傳說,靈芝在東方的歷史中,一直被認為是有神奇功效的“仙草”、“瑞草”,并視其為“吉祥如意”的象征。所以被歷代天子帝王所崇敬,自古便有“國有靈芝,國泰民安,江山穩固。宮有靈芝,皇帝萬歲,永持朝政。家有靈芝,富貴安康,百邪不侵”之傳說。 我國古代文獻中,有許多論及靈芝的著作。據考證,早在4000多年前的堯時代就已經對靈芝有所認識和利用。成書于3100多年前的《列子篇》記載:“菌芝者”生于“朽壤之上”。《神農本草經》約見于公元前一世紀左右,是我國最早的藥學著作,也是最早論及靈芝的藥學著作。此書收載365種藥品,并將所載藥品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藥皆為有效、無毒者,靈芝則被列為上品。此書詳細論述了靈芝的分類、產地、氣味和主治等。其后,東晉葛洪的《抱樸子》、唐朝蘇敬的《新修本草》、梁代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和《名醫別錄》以及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著作均在《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修正了有關靈芝的論述。 《神農本草經》根據中醫陰陽五行學說,按五色將靈芝分為青芝(龍芝)、赤芝(丹芝)、黃芝(金芝)、白芝(玉芝)、黑芝(玄芝)五類,即稱五芝。此外附紫芝(木芝)。該書詳細地描述了此六類靈芝的產地、氣味和主治。指出:青芝“酸,平,無毒”,可“明目”,“補肝氣,安精魂,仁恕”;赤芝“苦,平,無毒”,主治“胸中結”,“益心氣,補中,增智慧,不忘”;黃芝“甘,平,無毒”,主治“心腹五邪”,“益脾氣,安神,忠信和樂”;白芝“辛,平,無毒”,主治“咳逆上氣”,“益肺氣,通利口鼻,強志意,勇捍,安魄”;黑芝“咸,平,無毒”,主治“癃”,“利水道,益腎氣,通九竅,聰察”;紫芝“甘,溫(平),無毒”,主治“耳聾”,“利關節、保神、益精氣,堅筋骨,好顏色”。還強調此六種靈芝均可“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神農本草經》中對靈芝的這些論述,被其后的歷代醫藥學家尊為經典并引證,沿用至今。 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1518-1593)中描述靈芝“久食長生,輕身不老,延年益壽”。并將靈芝的神功奇效做了詳細的論述。除了對靈芝進行了各論之外,還對靈芝進行了總結性的論述。如:靈芝有清血、解毒、降火的共同功效。 關于野生靈芝藥食兼用的特點,有許多論述。東漢王充在《論衡?初稟篇》中說:“芝草一年三華,食之令人眉壽慶世,蓋仙人之所食”。李時珍指出:“昔四酷采芝,群仙服食,則芝菌屬可食者,故移入菜部”。陶弘景亦指出:“凡得芝草,便正爾食之,無余節度,故皆不云服法也。”蘇敬則認為:“芝自難得,給獲一二,豈得終久服耶”。隋唐時期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541-682)撰寫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博大精深,被譽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醫學臨證百科全書。他因病學醫,從三十五歲時起就開始服用野生靈芝。傳說141歲無疾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