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獻 » 《菌物學報》 » 1989年 » 第一期 » 正文

    小麥長蠕孢菌毒素


    【發布日期】:2017-12-26  【來源】:菌物學報
    【作者】吳畏;楊家書;常迺滔;吳友三;薛應龍;
    【機構】沈陽農業大學植物免疫研究室;復旦大學生物系;
    【摘要】小麥長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sativum)在21—25℃的Fries溶液中振蕩培養時產生的毒素,易引起與病原菌感染小麥類似的特征性病狀。培養濾液的濃縮物,經丙酮沉淀,正丁醇-氯仿萃取,二次硅膠柱層析等程序,將毒素部分純化,毒素的硅膠TLC層析表明,毒素層離組分至少為6種,在紫外燈下和碘蒸氣中觀察,顯藍紫色光斑和棕黃色斑,它們的Rf值依次為0.12,0.16,0.25,0.36,0.43,0.54,并具有倍半萜類化合物特有的紫外吸收帶,它們的最大吸收值(max)分別為270,285,287,290,287,287nm,與國外報道乙醚提取物的紫外吸收特性相近(sommereyns & Closset,1978)。生物檢測結果表明,上述組分均為毒素活性部分,它除能溶于ε為10以上的溶劑外,對熱和光穩定,最適pH 4—7,極端pH下,毒素活性被鈍化,回調最適pH后,活性仍可恢復,即令高溫蒸煮也不喪失活性。毒素對小麥葉組織傷害能力及其活性與溫度,毒素濃度和劑量,作用時間的變化呈正相關。  
    【關鍵詞】小麥長蠕孢菌毒素;生物活性;活性鈍化;介電常數;電阻法;
     
     
    [ 文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文獻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成县| 无极县| 婺源县| 寻乌县| 信宜市| 军事| 邵东县| 昌图县| 隆尧县| 嘉黎县| 抚州市| 车致| 龙南县| 图木舒克市| 崇文区| 仪陇县| 区。| 龙岩市| 吉木乃县| 明水县| 泰兴市| 电白县| 雅江县| 久治县| 新民市| 常山县| 连城县| 连州市| 上蔡县| 阆中市| 郸城县| 蓬莱市| 泉州市| 榆树市| 博乐市| 来宾市| 泽州县| 康定县| 彝良县| 迁西县| 格尔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