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云章;R.S.彼得森;
【機構】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圣約翰學院;北京;圣他菲;美國;
【摘要】油杉葉銹寄生在油杉葉上,作者研究了此菌的模式標本、同引模式標本和后來在模式地區采得的標本;并和柱銹屬、金銹屬、鞘銹屬、柵銹屬等11屬銹菌作了比較研究。證明這種銹菌冬孢子堆為帶狀或扁平柱狀,無細胞組織墊座,無被;冬孢子可互相撕離而不破裂,孢壁薄而無色,無柄。這些性狀說明它不同于柱銹而近于金銹屬。因此作者將其轉歸金銹屬,改定為Chrysomyxa keteleeriae(Tai)Wang et Peterson新組合,(基礎異名Cronartium keteleeriae Tai)。這種銹菌與其它生在云杉、鐵杉葉上的4種短生金銹屬銹菌一樣,冬孢子堆都生在針葉上,窄帶狀到扁平柱狀或圓形有短柄,鮮桔色或桔紅色。雖然油杉葉銹冬孢子堆高達 6mm,但這只是同一屬內的種間差別,也象Coleosporium crowellii Cumm。與同屬內其它種的區別一樣,屬于種間的差別。云南粗杉金銹的冬孢子可以從10—20細胞組成的有柄孢子分離產生,正如鞘柄銹冬孢子的互相分離產生一樣。冷杉金銹,特別是變形金銹的冬孢子的產生方式也是這樣。生在同種油杉寄主枝上的Peridermium kunmingense Jen和油杉葉銹有無關系,需在接種試驗后才能肯定。從寄主與寄主菌共同進化關系看,這種銹菌的寄主——油杉在分類系統上與金銹屬寄主——云杉、鐵杉等屬近緣,傳統分類學家多認為它同冷杉、銀杉、黃杉等屬同歸冷杉亞科。但也有學者認為油杉有許多原始性狀,與冷杉亞科無關。作者在油杉上發現金銹可能支持了傳統植物分類系統。
【關鍵詞】油杉葉銹;油杉柱銹;油杉金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