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午,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赴湖北省十堰市暑期實踐團隨十堰市農科院羅義老師抵達房縣通省館村,參觀食用菌生產設備,學習食用菌生產工藝流程。
據了解,通省館村位于209國道沿線,屬省定精準扶貧重點村。為實現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土城鎮黨委、政府堅持“精準脫貧、產業優先”原則,以房縣天禾菌業開發有限公司為龍頭企業,大力推廣袋料黑木耳春栽、秋栽模式,全面增加當地貧困戶工作崗位。在參觀學習過程中,實踐團首先了解到玉木耳、黑木耳的不同種植方法及其各自所具有的特性:玉木耳是吉林農業大學選育的新品種,形狀如耳、色澤潔白、晶瑩剔透,產業中使用吊帶種植,若棚區遇上暴雨,少量木耳掉落,會造成一定的損失。黑木耳含少量吡啉,食品加工中需晾曬,生食易引發皮炎。
隨后,實踐團近距離觀察到了從麥麩和櫟木屑制作成袋裝菌包、滅菌、冷卻、接種、養菌的全部技術流程:菌袋生產線上,工人們高效有序地進行生產,木屑不斷被運輸至車間,加入一定比例麥麩,自動化配料攪拌,而后由工人裝袋;菌種車間內,裝袋、高壓滅菌、凈化冷卻、接種、養菌、出菇等設備一體化。羅義指出,黑木耳種植是當地扶貧產業支柱,為降低成本、高效生產,公司扁平化管理,降低了公司運營成本。“生產同時會有技術人員在旁邊監管設備,鍋爐房使用生物質顆粒新型燃料,安全無污染。車間工人多為異地搬遷貧困戶,這份工作為他們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他補充道,“通省館村在扶貧產業風險管控上,實行了‘五個統一’,即統一模式(黨支部+合作社+農戶、自管+托管),統一配套基礎設施,統一管理,統一制袋,統一銷售,實現貧困戶零風險,繁榮當地農業經濟。”隨后羅義帶領實踐團參觀了羊肚菌的菌袋培養,他介紹道:“目前羊肚菌在市場上大受歡迎,然而該菌生長期受季節影響,產量有限,科研人員正在努力研究新型培育方式,爭取反季節工廠化生產,擴大羊肚菌的生產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