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芝,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珍品,一直被歷代醫家譽為“神仙草”、“長壽草”。我的家鄉寶溪鄉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森林資源豐富,雨量充沛,適宜靈芝生長發育,境內有赤芝、紫芝、樹舌芝等真菌資源分布,在1990年以前,龍泉靈芝基本上都是以野生靈芝為主,因此顯得非常珍貴。很小的時候,我就常常聽村里的老人講,早在宋、元時期,道學家就在寶溪天師山(今披云山)種芝修道,進行靈芝人工栽培。同時,在村里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仙鹿送靈芝救命,這讓我對靈芝有了最初的印象。
從我記事起,爺爺就是段木香菇栽培的能手。每每大人們圍坐在一起討論段木香菇時,小小年紀的我對所有未知的事情都充滿了好奇,認真傾聽,把他們說的話都牢記于心。那段時間,我真正感受到原來種植段木香菇是一門深奧的學問,這也為我后來從事人工栽培靈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記得那時,到了種植香菇的季節,菇民就準備好工具行李,一群人結伴去深山老林里種香菇。那時,我總是跟爺爺“耍賴”,鬧著要跟隨他們一起去種植香菇,想要去親眼看一看,真真切切地去了解段木香菇栽培的方法。“你們老毛家總算有人可以繼承‘衣缽’了!”其他菇民看我這么起勁,便和爺爺開起了玩笑。在山里的那段時間,我跟著爺爺他們,看著他們如何挑選樹木、如何砍花……一個一個步驟,都需要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整個過程中,菇民們總是會把他們一輩子的種植經驗傾囊相授給我。
12歲那年,父親去世了,我開始背負起家庭的重擔,砍柴、種菜……各種農話都要去干。十六七歲的時候,我就開始幫別人干活掙工錢,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步掌握各種香菇種植技術,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沒有辦法自己單獨種植香菇。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市里總結考證野生靈芝生長環境,認為寶溪鄉有三大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是寶溪鄉森林資源豐富,能為靈芝提供優質培育原料;二是寶溪鄉生態優良,山清水秀,沒有污染,可以提升品質;三是寶溪地處中高海拔,具有立體型氣候,年有效積溫5769攝氏度,年降雨量1665毫米,為靈芝生長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因此,以香菇種植技術為基礎,選中寶溪鄉作為實驗地,開始研究靈芝人工栽培技術。
聽到這個消息時,我就開始琢磨著種植香菇技術和靈芝人工栽培技術是否有異曲同工之處,于是,我也開始關注靈芝人工栽培技術的發展。1993年,在我們寶溪就培育出了第一批段木靈芝,開浙江省人工栽培靈芝之先河。我還記得當年段木靈芝獲得豐收,產量達到12噸,每立方米產量達到了30—40公斤,當時每公斤收購價為50—70元,每立方產值達到了1500—2000元,戶收入在7000—10000元之間。這個數字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可不是小數目。那時候,許多寶溪人都紛紛開始栽培靈芝。
1995年,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的全國食用菌大會上,寶溪鄉送展的靈芝以其優良品質征服了各路專家,被授予“中華靈芝第一鄉”稱號。專家們認為,當時寶溪靈芝無論是栽培數量、質量、技術成熟度都是全國第一。那時候,我為我是一名寶溪人而感到驕傲。我對靈芝人工栽培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97年也開始人工栽培靈芝。
萬事開頭難,雖然,我有一定的香菇種植技術和靈芝栽培技術理論基礎,但是,要真正實踐起來,還是存在很多困難,因此那時種出來的靈芝并不是很理想。禍不單行,一場誰也想不到的“災難”降臨寶溪,這場“災難”不是天災,也不是人禍,而是頻發的病蟲害。
這場“災難”傷透了菇農的心,許多人都只好放棄靈芝,還有一些有能力有技術的農民選擇了“逃”,開始異地發展,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名。幾經輾轉,我來到了四川,開始從事各種職業,但是,靈芝種植一直是我心中未解的結,我還想繼續深入研究,種植出最大、最好的靈芝。
2003年開始,我開始重操舊業,又開始種植靈芝,成為四川種植靈芝第一人。也就是在四川的那幾年,我積累了更多靈芝人工栽培的技術和豐富的生產經驗。2005年,我開始轉移到自己的家鄉寶溪鄉車盂村。以前盡想著如何節省費用,經過多年摸索,我認為要想多掙錢,還得在提高靈芝的質量和產量上下功夫,于是回到了家鄉發展,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租了地,成立合作社,建立了靈芝大棚,大規模發展靈芝產業。
在那時,除了引進新技術,進行科技創新以外,我還打算培育一個最大的靈芝。但要培育最大的靈芝,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記得那時,我像著了魔一樣,一整天要么蹲守在菌棚里細細觀察,要么就是跑到靈芝大棚里研究。功夫不負有心人,2011年,我終于栽培出了一株罕見的巨型靈芝。這株靈芝直徑61厘米,厚3厘米,表面呈紅褐色,紋理清晰,形狀似一把撐開的小傘,與常見的直徑十幾厘米的靈芝相比,它真可以稱得上是“靈芝王”了。
同年,我們合作社栽培了20.5萬公斤木材的靈芝,年收孢子粉1000多公斤、靈芝4300公斤,用30萬元的成本換來了42萬元的純利潤,畝均收入9萬多元,當之無愧地成為靈芝生產豐產增收的樣板。2011年,我們又擴大了規模,種了28萬公斤木材的靈芝,第一批靈芝孢子粉就賣了30多萬元。
憑借著十多年的種植經驗和所取得的成就,我們還建立了全市標準化水平最高的靈芝技藝栽培傳承基地,2011年,市科技局、農業局在現場召開了會議,推廣我的靈芝孢子粉栽培技藝,200多人紛紛到我們基地參觀、取經,學習我的靈芝栽培技藝。在此之后,全市各地農戶紛紛自發到我的基地學習取經,我也多次受邀去為各鄉鎮舉辦培訓班,為當地芝農講授生產經驗。
同時,我的靈芝基地前后被央視第七頻道、海峽衛視、龍泉電視臺以及《麗水日報》、《浙江科技報》、《今日龍泉》、龍泉新聞網等多家新聞媒體報道,多次在全國、世界學術會議上發表龍泉靈芝論文,多次獲獎。
今年3月份,我還憑借靈芝人工栽培技術被評為第四批麗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靈芝生產技藝”代表性傳承人。8月,我們公司生產的產品——毛必慶靈芝破壁孢子粉還被評為“浙江省高新科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