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在朝陽縣大廟鎮遼寧全禾菌業公司設施地栽木耳示范大棚里,記者看到,已經采收到第四茬的地栽木耳生產菌包上,還在長出一嘟嚕一嘟嚕像小元寶一樣的黑木耳。而在離該公司不遠的貝子胡同村東組,分布在20多個大棚里擺放有序的20多萬個菌包,各個塑膜包裹的菌料都長出了一道道黑線,技術人員說再過10多天,這些菌包就開始出耳了。至此,這也標志著全禾有機黑木耳示范項目在大廟鎮的全面投產。
項目技術:立足大廟輻射全國
遼寧全禾菌業公司是為了實施朝陽縣“萬棚萬戶有機黑木耳生產與深加工”項目,由原大連全禾菌業、朝陽全禾菌業、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于2011年整合組建而成。全禾菌業是遼寧省高新技術企業、農業部“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范企業”、“全國食用菌行業標準化示范企業”,擁有30項國家專利,其中發明專利6項;中國食用菌行業三大技術創新即地栽黑木耳、液體制種、工廠化生產菌種菌包企業。多年來,全禾技術輻射全國,黑木耳產品銷往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技術成果已成為全國許多市縣的支柱產業。僅地栽黑木耳項目,目前在全國已推廣50多萬畝,年產20多萬噸,產值200多億元。黑龍江省尚志市、東寧縣都達到10萬畝。全世界黑木耳98%產在中國,中國黑木耳生產技術、菌種主要專利產權在全禾菌業。
該項目于2010年10月考察,2011年3月簽約,2011年6月,大廟鎮全禾菌業高新技術園區首期工程開工建設,當年10月投入使用。目前已完成園區首期工程,占地30畝,建成科研培訓樓、菌種菌包廠、木耳加工廠等樓房和廠房4棟5500平方米,包括標準示范溫室大棚2棟,標準化菌種菌包生產線1條,黑木耳加工生產線1條,種質基因庫1個,檢驗檢測設施1套,目前累計投入資金1.6億元。
為加快項目實施進度,做好前期栽培示范,全禾制定了“邊建設,邊生產”策略,2011年冬季安排生產黑木耳菌包100萬袋,先后在公司園區和大廟鎮示范戶大棚內進行黑木耳示范栽培。計劃今年秋、冬季生產黑木耳菌包500萬袋,明年在大廟及周邊鄉鎮推廣黑木耳種植戶1000戶。
項目布局:產業園區+百村百廠
該項目是以在朝陽縣大廟鎮新建的全禾菌業“食用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為孵化器。產業園區為生產樣板,并提供設備、菌種、技術和產前、產中、產后系列服務。產業園區占地1000畝,建筑面積7萬平方米,主要是科研、菌種生產廠、菌包生產樣板廠、機械設備生產廠、產品交易大市場、高檔產品加工廠、培育基地等,園區預計總投資3億元。
全禾在產業園區外選100個村,建100個標準化黑木耳菌包廠,每個標準化菌包廠年產菌包1000萬包,每個菌包廠供應500個農戶(每個農戶一個大棚),每個農戶每年栽培2萬包(三季),每個農戶年實現產值7萬元,實現純收入3萬元。
全禾菌業將“萬棚萬戶有機黑木耳產業工程”的黑木耳栽培生產分解為百村百廠百單元進行實施,即組織100個行政村,建立100個菌包廠,菌包廠是每個單元的小龍頭。每個菌包廠年產1000萬菌包,帶動500家農戶,每戶1畝地產出1000公斤木耳,收入7萬元。單元采取統一生產標準、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指導,農戶分散種植,企業集中收購的“四統一分一集中”管理體制。生產基地選定原料充分、環境清凈鄉鎮,在青山綠水小流域全封閉管理,全程不用農藥、化肥、激素、除草劑,產品達到有機標準。全部產品集中收購,加工成數十種食品、保健品,統一品牌,統一認證,銷往全國和世界各地。
項目達產:經濟效益過百億
據測算,全禾“萬棚萬戶有機黑木耳生產與深加工”項目達產后,通過開展食用菌產業生產、加工、服務,全禾公司實現年銷售額45億元,年利稅6億元;公司控股建設的100個標準化菌包廠,年產值20億元,年利稅10億元。利用5萬個大棚帶動5萬農戶,安排就業人員10萬人。年實現產值40億元,增加收入15億元。合計每年實現經濟效益105億元,利稅31億元。
該項目創新黑木耳生產方式和產業模式,提升產業水平、提高產品質量、科技含量、拉長產業鏈條。改變過去食用菌生產家家搭灶、戶戶冒煙,化肥、農藥、激素刺激的局面。做到農業工廠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社會化,產品達標、生產可控,可持續可循環、低能耗低碳排,企業基地帶農戶、社會化大分工。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我市正深入推進設施農業建設提檔升級,該項目作為設施農業生產的延伸和補充,利用朝陽興建的保護地溫室大棚設施,創出一條干旱缺水地區集約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節水農業新路子,為全國食用菌標準化產業基地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樹立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