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金針菇是一種很常見菌類,有比較高營養價值。病菌在金針菇基部侵染,菌柄變褐并腐爛。進而向上發展覆蓋整個子實體,被害處呈水浸狀并逐漸變成褐色狀軟腐。
金針菇軟腐病,又稱綿霉病、腐爛病等,是金針方式的發病較重。其病原菌為異形葡枝霉,屬于半知菌類。其菌絲白色,有隔,分枝。分生孢子梗直立,有隔,反復菇栽培中發生叫普遍的一種真菌病害,且多發生在栽培中后期的第2~3茬菇上,尤以袋栽或床栽輪狀分枝,產孢細胞近圓柱形,基部寬,末端漸細,頂部鈍。分生孢子橢圓形,雙孢,少數為單孢。培養15天后可產生厚壁孢子,呈鏈狀,有的厚壁孢子基部可分叉,基部具透明短柄或長柄。病害癥狀為:染病初期,在菌袋或菌床的培養料表面出現白色菌絲體,當溫度、濕度條件適宜時擴展速度很快,不久,白色絮狀的菌絲便可覆蓋整個培養料表面,即病菌的菌絲、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幼小菇蕾受該病菌包圍侵染后,不能繼續生長而呈淡褐色死亡,成長的子實體則引起菌柄基部呈淡褐色水漬狀腐爛,病菌棉絮狀氣生菌絲可向上擴展到菌蓋處。菌柄基部腐爛后病子實體倒伏,上面長滿白色菌絲,完全失去經濟價值,如不及時處理,不能再形成子實體,培養料會呈濕腐狀變質。軟腐病病原菌平時可生活在有機質豐富的土壤中及死亡的有機物質上。采用生料床栽或箱栽金針菇時,使用了不清潔的水拌料極易發生此病。熟料袋栽或瓶栽時,培養料經過了滅菌處理,第一批菇很少發病,第2~3批菇由于補水和菇房保濕噴水或空氣中漂浮的分生孢子沉降到培養料上,在氣溫偏高和濕度過大以及通風不良的條件下,有利于此病的發生,病害一旦發生后,其傳播的速度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