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菇農出現不同程度的菌棒接種后不發菌的現象,現對可能引起不發菌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預防措施,供菇農朋友學習借鑒,并在今后的生產中予以預防。
一、培養料酸變
發生原因:培養料酸變后會抑制菌絲萌發導致不發菌,因此培養料酸變是不發菌的最主要因素。酸變原因:一是原材料加水拌料后未及時裝袋、滅菌,堆積時間過長,會加速微生物發酵導致酸度增加;二是滅菌開始時火力不夠猛,升溫太慢時間過長,培養料料長時間發酵導致酸變。
預防措施:1、拌料時加入適量的石灰水溶液調節培養基酸堿度。在高溫季節,可以加1%的生石灰(約每60棒加1斤生石灰)加以調節,低溫季節適量減少生石灰用量。2、拌料后當天及時裝袋、滅菌,滅菌初期火力要猛,升溫要快,爭取在時最短時間內使料溫達到98-100℃,以免物料發酵變酸。
二、菌棒過熱時接種
原因:菌棒過熱沒有充分冷卻就接種,菌棒內熱外涼,水分在接種口冷凝,從而導致菌種淹浸不發菌。
預防措施:菌棒接種前要徹底冷卻,可以測量菌棒內部溫度,確保料溫降到25℃以下再接種。
三、 菌棒含水量過低
原因:菌棒制作時含水量過低,培養料偏干,沒有達到菌種萌發的要求導致不發菌。
預防措施:制作菌棒時按品種栽培特性要求添加水量。例如常用的慶科20品種,規格15 cm×55 cm筒袋菌棒適宜重量為3.8斤/棒~4.6斤/棒,135品種為3.2斤/棒~3.5斤/棒。過輕過重都會影響香菇菌種萌發以及產量。輕度偏干的菌棒可將接種口側放,這樣起到保濕通氣的作用,可以提高菌種的萌發率。
四、 通風散熱不夠
原因:高溫季節發菌場所環境溫度過高,部分菇農接種后疊堆蓋膜,未及時掀膜,通風、散熱不夠影響發菌。
處理措施:菌棒接種過程和接種完成后,要保持環境通風良好,并且不能有高溫熱源,確保菌絲正常萌發。
五、 菌種與菌棒一起消毒處理導致菌種壞死
原因:個別菇農誤將菌種放入接種室或接種箱與菌棒一起氣霧消毒,致使菌絲壞死導致不發菌。
處理措施:嚴格按照膠囊菌種接種規程進行接種,不將菌種放入一并氣霧消毒,確保菌絲正常活性。